三、西安国际化大都市远景构想
2009年《关中-天水经济区规划》出台,定位西安为继北京、上海之后中国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,我们及时编制了《大西安总体规划空间发展研究》该规划按照历史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完整性、国际大都市功能的空间需求、生态保护的系统性、重大基础设施配套的必要性等原则跨行政区划定大西安范围。
大西安范围
西安市、咸阳市部分地区(秦都区、渭城区、泾阳县、三原县和兴平市)、渭南市部分地区(富平县、蒲城县),总面积约1.56万平方公里,现状总人口1131万。
大西安主城区
西安主城区、咸阳主城区、西咸新区,总建设用地约800平方公里。
1、定位与核心职能
规划定位:世界城市、文化之都
大西安建设世界城市、文化之都,重返世界舞台中心面临的两个核心命题是:如何依托历史文化资源,承担民族振兴使命;如何极化中心,引领大西北融入世界城市网络。

2、大西安的规模
依据大西安空间格局及城市发展需求,落实《关中-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》都市区人口发展到1000万以上的要求,并结合自身人口增长趋势,规划2020年大西安都市区总人口规模约1200万人,都市区建设用地规模约1500平方公里。
未来大西安将面临产业集聚、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、水资源制约等问题,规划通过资源承载力分析并考虑到不确定性,提出2030年大西安人口规模预控在1500万人以下,都市区建设用地规模预控在1800平方公里。
——西安主城区建设用地490平方公里(其中包括西咸新区建设用地约11平方公里)。
——咸阳主城区建设用地95平方公里(其中包括西咸新区建设用地约46平方公里)。
——西咸新区建设用地272平方公里。
3、产业路径
以园区为载体,统筹科技资源
依托现有园区,构建“一心三带”的产业空间框架

4、文化定格局
文化传承
大西安既要传承古都格局,又要符合现代都市功能需求。
延续“九宫”都市框架,重现“八水绕长安”之盛况,构建“五带融西咸”之框架(五带:五大文化遗存带)。
大西安要实施“文化定格局”的空间战略,在古都格局的框架下,通过多中心的空间布局方式,建设具有战略意义的外围新城。体现传承与创新,兼顾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双重诉求。

5、大西安空间格局
空间格局
形成“一都两廊五邑八水”的“1258”空间格局。
一都:都心提升,文化主轴
两廊:文化框架,大遗址体系
五邑:新城计划,战略增长极
八水:宜居城市,国际标准
两节点:空港枢纽、国际港务区
外围九区县承担不同职能分工

一都(优化提升)
抑制圈层蔓延,提升都心职能,促进旧城保护,构建世界城市职能中心与文化之都的文化核心。
南北向传承中国都城文化的大中轴,轴线南接秦岭终南山,中承西安历史轴线,北至大地原点,延伸至唐陵,贯穿大西安历史脉络。大中轴既是历史文化的主轴,也是城市功能的主轴。
两廊
进行遗址公园建设和生态修复,形成东西两条南北方向的人文生态走廊,形成文化之都的大遗址保护骨架,控制都心过度蔓延。以两廊构筑文化活动事件的集聚区与创新发展区。

八水
通过水系整治,恢复八水绕长安的恢弘山水格局,形成国际标准的宜居城市。
外围以八水修复来推动宜居新城的建设。
渭河打造生态景观带,形成大西安北部重要的城中河;通过浐灞生态区建设将浐河灞河建设成为城市东部生态景观带;沣河泾河通过西咸一体化建设形成重要的城中自然景观带;同时对其他河流水系实行水系综合整治。

6、宜居环境建设
重现“八水绕城”美景,引导新城建设
大西安应以建设“八水”生态景观带为抓手,再造 “八水绕城”美景;以生态环境为先导,建设外围五大新城。

建设绿道体系
建设绿道体系,形成大西安生态文化体验网络
结合景点、河流、山脉、大遗址、道路构建“区域-城市-社区”三级绿道系统,鼓提倡慢行交通,形成生态、文化、休闲于一体的体验网络。
区域绿道线:
n 环山绿道
n 滨水绿道
特色风情线:
n 现代休闲绿道
n 古都风韵绿道
城市活力线:
未央路-长安路
城市环路绿道:
二环路绿道

![]()